稳定币热潮下的新思考:全球趋势与中国路径探索

·

近年来,以 USDT、USDC 为代表的美元稳定币市场规模迅速扩张,各国央行加速推进央行数字货币(CBDC)研发,金融机构纷纷探索资产代币化创新,全球数字货币生态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。在这一背景下,中国如何在维护金融稳定的前提下,理性看待稳定币的作用,并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数字货币发展路径,已成为重要议题。


稳定币的全球发展现状与特征

私人稳定币是一种以特定资产(如美元)为价值锚定的加密货币,旨在规避传统加密货币的价格波动问题。凭借即时结算和低转账成本等技术特点,由非银行机构、科技企业等私人主体发行的稳定币实现了快速增长。

目前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已超过 2500 亿美元,其中美元稳定币占比高达 99%,USDT 和 USDC 占据主导地位。这一方面反映了去中心化金融(DeFi)对高效支付工具的强烈需求,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稳定币市场的高度集中性,其垄断程度远超传统金融体系。

稳定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

主要机遇

值得注意的是,稳定币的低成本优势并非完全来自技术创新,而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尚未完全纳入监管框架,暂未承担传统金融机构所需的合规、资本和流动性成本。👉 探索智能合约的跨境应用场景

潜在风险

稳定币的三大发行模式比较

1. 纯私人发行模式

以 USDT、USDC 为代表,以高质量流动性资产(如美国国债)为储备。该模式创新能力强、市场响应快,但监管缺失问题突出,并进一步强化美元主导地位,不利于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。

2. 银行存款代币模式

如摩根大通 JPM Coin,本质是银行存款的代币化。由持牌银行发行,依托现有监管框架,风控成熟,易与传统金融整合。但也面临创新不足、互操作性有限及加剧银行垄断等问题。

3. 批发-零售双层模式

以批发型CBDC为结算基础,由央行负责批发层发行与管理,商业机构负责零售支付服务。该模式具备四大优势:

英国Fnality、瑞士Helvetia等项目已对该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,验证了其可行性与监管友好性。

中国发展稳定币的思考与建议

在中国讨论稳定币发展,需充分考虑与西方金融体系的差异。美国金融高度市场化,美元具备国际储备货币地位,因此对私人稳定币包容度较高。中国则强调金融稳定与监管先行,在构建“机构监管、行为监管、功能监管、穿透式监管、持续监管”新质监管能力过程中,需审慎评估私人稳定币的风险与收益。

此外,需明确稳定币在国家金融战略中的定位。美元稳定币旨在巩固美元霸权,而人民币稳定币应服务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。应推动稳定币有机融入金融制度型开放进程中,发挥其战略价值。

值得注意的是,“点对点”支付并非万能。跨境贸易中存在时间与空间双重信息不对称,传统中介机构(如银行、保险、公证等)在信用证、托收等复杂场景中仍不可替代。稳定币在跨境贸易中的实际效能,仍需实践检验。
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“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”。在“批发-零售”双层体系框架下,可探索由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离岸人民币存款代币,类似国际清算银行(BIS)与纽约联储合作的Project Agorá项目。但需审慎管理在岸与离岸人民币利率价差,防范套利风险。

常见问题

Q1: 什么是稳定币?
稳定币是一种以法币、大宗商品或算法机制等方式维持价格相对稳定的加密货币,主要用于交易媒介和价值储存。

Q2: 稳定币有哪些主要类型?
主要包括三类:资产抵押型(如USDT)、算法型(依赖供需调节)和混合型。目前主流是以美元为锚的抵押型稳定币。

Q3: 中国能否发行人民币稳定币?
在有效监管框架下,通过“批发-零售”双层模式由持牌机构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,是可行且值得探索的方向。

Q4: 稳定币能否取代传统跨境支付?
在小额零售汇款场景具优势,但大额机构跨境支付涉及复杂风控与合规流程,传统代理行模式仍占主导。

Q5: 批发CBDC与稳定币是什么关系?
批发CBDC是央行发行的用于机构间结算的数字货币,可为稳定币提供最终结算支撑,构成“批发-零售”双层体系的基础。

Q6: 普通人如何理性看待稳定币?
可将其视为一种技术创新下的支付工具,但需认清其监管不确定性及潜在波动风险,避免盲目投资。

结语:系统的视角与未来的方向

全球数字货币创新存在明显偏差——过度关注零售汇款,却忽视占跨境支付主体的批发层面。真正改革需系统思维:批发层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微观基础,零售层则提升货币可得性与使用便利,二者不可偏废。

“批发-零售”双层体系兼具基础稳定性与普惠价值,既符合中国金融监管要求,也有助于人民币稳步国际化。未来应加强央行间合作,探索基于一篮子批发CBDC的跨境结算机制,同时推动现有支付系统与稳定币平台兼容互通,实现安全、高效、包容的全球数字货币新生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