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金融数字化浪潮中,稳定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加密资产,正逐渐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重要桥梁。它不仅具备法定货币的价值稳定性,还融合了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与高效率特性,近年来在规模、应用与监管层面都呈现出显著进展。
稳定币的经营模式与核心争议
从加密资产金字塔看稳定币定位
广义的“加密资产金字塔”涵盖央行数字货币、稳定币、资产代币化(RWA)及比特币等类别。自上而下,链外价值支撑逐渐减弱,价格波动性递增。稳定币兼具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、高效率、可编程等优势,以及法币的价值稳定特征。目前稳定币市值约占加密资产总市值的7.5%,已成为加密市场与传统金融体系的关键纽带。
稳定币还为参与各方带来“帕累托改进”:发行方获得投资收益,持有者提升支付效率并降低成本,高通胀国家用户可实现货币保值,加密投资者则获得变现通道。稳定币主要分为法币支持型、加密资产抵押型、大宗商品抵押型及算法型,其中法币稳定币占据主导地位。
业务模式并非完全去中心化
尽管稳定币在去中心化公链上发行且交易可去中心化,但其发行与托管环节仍为中心化运作。以USDT为例,业务模式包括五个步骤:
- 用户存入法币至发行方账户;
- 发行方按1:1比例创建稳定币,同时托管并投资储备资金;
- 用户使用稳定币进行交易;
- 用户存入稳定币赎回法币;
- 发行方销毁稳定币并支付法币。
在此过程中,发行与托管均为中心化,交易部分去中心化,而储备资金的投资收益构成发行方主要收入来源。例如,2024年USDC发行方Circle的收益中99%来自储备资金投资。
厘清五大争议需回归业务本质
当前市场对稳定币存在五大争论:
- 是否仅为货币形态变化?
- 是否只是数字支付工具?
- 是否类似货币市场共同基金?
- 发行方是否分享铸币税?
- 是否导致“货币非国有化”?
事实上,稳定币是加密资产、第三方支付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综合体:技术底层采用区块链,支付功能类似第三方支付,价值稳定属性趋近货币市场基金。因此,稳定币并非创造新货币,不涉及铸币税分享;虽是支付工具但具去中心化特征;收益归发行方而非持有者。
稳定币的使用场景与发展趋势
规模化:市值进入高速增长阶段
截至2025年6月20日,全球稳定币市值达2615亿美元,其中美元稳定币占2533亿美元,年活跃钱包超6.16亿个。花旗研究报告预测,若监管政策持续明确支持,2030年稳定币市值在基准情形下可达1.6万亿美元,乐观情形下或达3.7万亿美元。
大众化:支付场景向实体交易拓展
稳定币最初用于加密资产投资结算,现已快速向实体经济支付场景渗透。2025年5月数据显示,近12个月稳定币单笔支付金额平均为4560美元,近3个月降至4260美元,近一个月进一步降至3380美元,表明其应用正从大额投资结算向小额跨境贸易及日常支付扩展。
VISA 2024年9月调研显示,稳定币在巴西、印度等国被用于货币替代、商品支付、跨境结算及薪酬收发。支付公司交易量占比预计一年内从16%增至50%。零售巨头如沃尔玛和亚马逊也已宣布研究发行自有稳定币。
合规化: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
全球合规要求持续加强。欧洲、新加坡、阿联酋、中国香港等地已制定稳定币监管法规;2025年以来,美国稳定币立法推动英国、韩国等20余国推进相关立法。市场也更偏好高合规性稳定币:USDC份额从2025年初的20%升至25%,而USDT从70%降至64%。
融合化:与传统金融体系加速整合
- 发行方拓展支付场景:USDT用于阿联酋房地产及石油支付,新加坡美罗百货等探索稳定币支付;
- 支付机构主动布局:Paypal、Stripe已推出稳定币支付,Visa、万事达与加密交易所合作支持日常消费;
- 银行尝试发行稳定币:摩根大通将摩根币升级为区块链支付平台Kinexys,美国银行、花旗等商讨联合发行。
Fireblocks报告显示,90%的支付及金融机构已应用或计划部署稳定币,仅10%持观望态度。
代币化:带动现实资产代币化(RWA)增长
截至2025年6月,RWA市场规模超240亿美元,投资者21万人,发行方190余家,近12个月规模增长260%。《世界经济论坛》指出,资产代币化因降本增效、减少结算风险受金融机构青睐。例如,贝莱德通过Securitize平台将美国国债代币化,链上规模截至2025年3月已破10亿美元。
稳定币对全球货币体系的影响
美元稳定币强化美元国际地位
美元稳定币占全球稳定币市场95%以上,其中USDT和USDC占总市值90%。其储备资金大部分投向美国国债:USDT储备中美国国债占比约80%,USDC超92%。花旗预测,2030年稳定币发行方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可能超过任何单一国家。
美元稳定币形成“新的美元循环”:美元购买稳定币→稳定币用于加密资产、跨境及金融结算→储备资金投资美国国债回流美国。这一循环有望扭转美元传统循环下的走弱趋势,提升其国际地位。美国《Genius法案》要求稳定币储备投向美元资产,限制境外发行方,体现了主导全球稳定币市场的战略意图。
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助推人民币国际化
人民币国际化需新抓手:2024年12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占比3.75%,与中国贸易规模(进口10.4%,出口14.6%)不匹配,与美元49%的占比差距显著。人民币稳定币可缓解国际化单边性,与央行数字货币共存发展。例如香港Aurum项目探索了CBDC与稳定币混合运行模式。
发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宜采用渐进模式:
- 时间上:优先在香港推出,利用其制度与市场基础;
- 路径上:从香港扩展至国内自贸区;
- 币种上:限制使用人民币稳定币,避免美元稳定币冲击货币主权;
- 场景上:先跨境贸易与金融投资,再逐步扩大;
- 用户上:早期限定“适格投资者”,按资产规模与风险偏好筛选。
全球稳定币政策演变与监管框架
治理挑战与风险日趋清晰
宏观层面:
- 主权货币替代影响可控,可通过限制外币稳定币使用缓解;
- 货币政策冲击有限,参考第三方支付及欧洲美元案例;
- 反洗钱与非法金融监管需制度与技术双管齐下。
微观层面:
- 财务风险:信用、市场及流动性风险,关联储备资金投资;
- 技术风险:网络稳健性、数据丢失等;
- 客户风险:欺诈防范、用户索偿等。需关注区块链全球化与去中心化的叠加影响。
美国引领政策转向支持创新
特朗普政府设立数字资产市场工作组,推动“支持创新发展”政策,包括支持稳定币与加密资产、打造比特币储备、禁止央行数字货币、鼓励区块链创新。FDIC、OCC和Fed放宽银行参与加密业务限制,SEC转向“理性”监管方式,旨在使美国成为全球加密活动最安全之地。
美国政策带动多国平衡技术创新与金融稳定:2020年以来,47个国家放宽加密监管,仅4国收紧或禁止。
全球监管“五支柱框架”成型
- 职能定位与使用范围:主要支持法币抵押型稳定币,限制算法稳定币;开放经济体允许多币种发行,大型经济体限制外币使用;欧盟对交易量及规模设限。
- 发行人准入与持牌要求:实施准入许可,支持银行作为发行方;禁止向持有者支付利息或开展贷款。
- 经营监管:遵循“相同活动、相同风险、相同监管”原则,参考支付机构与银行框架,要求本地设立实体及管理人员。
- 储备资金管理与披露:要求审计并定期披露储备规模与投向;储备资产需与稳定币币种匹配,限制投资高流动性资产;明确赎回机制及破产偿付顺序。
- 反洗钱与非法金融监管:移植FATF建议,实施“旅行规则”,要求交易传递身份信息以追踪非法活动。
未来监管三大前瞻问题
- 去中心化业务与现有监管框架的长期适配性;
- 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实施“嵌入式监管”;
- 如何解决“业务全球化、治理国家化”矛盾。
常见问题
Q1: 稳定币与比特币有何区别?
稳定币以法币或资产为支撑,价值相对稳定,主要用于支付与结算;比特币无抵押资产,价格波动大,更倾向于投资与储值。
Q2: 稳定币如何保证价值稳定?
通过储备资产(如法币、国债)1:1抵押,定期审计与披露,确保随时兑付,维持价格锚定。
Q3: 各国对稳定币监管有何共同点?
普遍要求发行人持牌、储备资金透明、反洗钱合规,并限制算法稳定币及利息支付。
Q4: 人民币稳定币为何选择离岸先行?
离岸市场政策灵活性高,风险可控,可逐步积累经验再推广至境内,避免冲击货币主权。
Q5: 稳定币会取代传统支付方式吗?
短期不会,但作为补充支付工具,其在跨境与小额支付领域优势显著,与传统系统融合发展趋势明显。
Q6: 个人如何参与稳定币投资?
可通过合规交易所购买主流稳定币,注意选择高透明度、强监管合规项目,分散投资以降低风险。👉 获取实时市场分析工具
稳定币作为金融科技创新的代表,正重塑支付、结算与资产流通方式。其发展离不开监管规范与市场实践的动态平衡,未来将在全球货币体系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