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太坊完成向权益证明(PoS)机制的转型已超过两个月。这场被称为“合并”的重大升级,不仅改变了网络共识机制,更牵动着整个区块链行业的未来走向。如今,以太坊及其生态发展如何?是否成功通过了这次“大考验”?
通缩效应初步显现
根据ultra sound money数据,在合并后的60天内,以太坊网络已减少5915.46ETH的发行量,正式进入通缩状态。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EIP1559与PoS低通胀率的双重机制。
阶段性表现分析
- 第一阶段(9月15日至10月7日):市场处于熊市,链上活动较少,Gas价格维持在10-15区间。尽管活动低迷,但22天内仅新增12400ETH,日均增发563ETH,相比合并前日均1.5万ETH的增发量大幅降低
- 第二阶段(10月8日至11月8日):XEN代币引发链上活跃度上升,Gas价格涨至20-50区间。EIP1559销毁机制显著提升,几乎抵消了第一阶段增发的ETH
- 第三阶段(FTX事件期间):CeFi平台暴雷导致大量资金调动,Gas费用一度超过100,推动网络进入纯通缩状态
据统计,60天内减少增发约88万枚ETH,价值超过11亿美元。这部分原本属于矿工的“挖提卖”抛压消失,成为ETH在极端行情下保持韧性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中心化问题的实质与进展
合并后,有关以太坊PoS链中心化的讨论不断。数据显示,约88%的relay打包区块实施OFAC标准监管,43%的生成区块遵循监管要求。同时,Lido质押份额过高的问题也引发关注。
问题本质与解决方案
当前验证者节点服务商多为中心化机构,遵守当地法律合规审查是必然要求。但重要的是,审查并不会完全阻止特定交易的处理——只要非100%阻止,交易仍可能被其他区块打包。
去中心化质押服务商方案正在发展中,未来将促使中心化平台转向更去中心化的选择。Vitalik Buterin在采访中表示,这个问题被过度炒作,并指出比特币矿池集中度同样较高。
Lido并非单一中心化参与者,而是一种协议,包含多个子验证者。短期看,这些参与者都希望以太坊繁荣,风险较低;长期则需通过技术方案进一步去中心化。👉探索更多质押策略
监管担忧与现实考量
中心化问题自然引发对监管的担忧,特别是美国SEC可能将以太坊归类为证券的风险。
Howey测试与实际应用
判断是否属于证券主要依据Howey测试三条件:资金投入、共同企业和通过他人努力获利。但事实上,已有大量PoS公链存在,SEC并未将其归类为证券。
监管决策更多取决于政策取向而非单纯法律条文。美国正在引领金融科技和Web3发展,不太可能阻碍以太坊这样的技术创新。更何况,SEC与Ripple的诉讼案表明,监管行动并非易事。
网络现状与技术进展
合并后以太坊网络运行稳定,未出现重大安全漏洞。用户体验无缝衔接,开发者可集中精力推进后续升级。
上海升级与Layer2发展
10月27日的核心开发者会议讨论了“上海升级”内容,重点包括:
- EIP4844:与新分片设计Danksharding相关,提升对Rollup的扩展性和费用优化
- 质押提款:解决信标链验证者质押ETH的退出机制
Layer2发展尤为亮眼——11月8日Layer2交易数量首次超过主网。这意味着继承以太坊安全性的Layer2开始独当一面,将与其它公链展开直接竞争。
常见问题
以太坊合并后真正通缩了吗?
是的,根据数据统计,合并后60天内网络减少发行约88万枚ETH,已进入通缩状态。通缩效果在链上活动活跃时尤为明显。
中心化问题会影响以太坊安全性吗?
当前中心化程度被部分夸大,且问题有技术解决方案。短期风险较低,长期将通过去中心化质押方案逐步改善。
SEC监管会对以太坊造成致命打击吗?
可能性较小。美国科技创新环境、机构投资和用户基础都支持以太坊发展,监管归类为证券的阻力较大。
普通用户需要为升级做什么准备?
无需任何操作。合并是平滑升级,用户体验完全一致,所有变更由网络底层自动完成。
Layer2发展会对以太坊产生什么影响?
Layer2提升网络扩展性,降低费用,同时继承主网安全性。这将增强以太坊生态竞争力,吸引更多应用和用户。
下一步重要升级是什么?
“上海升级”将是重点,主要包括EIP4844和质押提款功能,预计进一步改善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。
总结
经过60多天的运行,PoS版以太坊基本通过初步考验。通缩机制开始发挥作用,中心化和监管问题虽有挑战但可控,网络运行稳定且技术路线清晰。随着时间推移,新以太坊的各个维度将继续接受验证,而通缩积累的能量或将在未来某个时刻全面释放。